中国央行定向降准 2018年起实施
国务院会议决定仅三天之后,中国央行的定向降准在十一之前如期而至。
央行今天宣布,对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或增量达到一定标准的商业银行进行0.5%-1%不等的定向降准,2018年起实施。
根据国务院部署,为支持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聚焦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以及农户生产经营、创业担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助学等贷款,人民银行决定统一对上述贷款增量或余额占全部贷款增量或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凡前一年上述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 1.5%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在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档基础上下调0.5个百分点;前一年上述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0%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按累进原则在第一档基础上再下调1个百分点。上述措施将从2018年起实施。
9月2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采取减税、定向降准等手段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内容包括对涉及小微企业贷款的银行定向降准给予再贷款支持;扩大免征增值税政策范围,提高享受免税贷款额度上限;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等。
央行在对此次降准的说明中也表示,此次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是根据国务院部署对原有定向降准政策的拓展和优化,以更好地引导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
一方面,原有定向降准的领域主要是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此次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不仅覆盖了上述贷款,还将政策延伸到脱贫攻坚和“双创”等其他普惠金融领域贷款,政策外延更加完整和丰富。
另一方面,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还对原有政策标准进行了优化,聚焦真小微、真普惠,指向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以及农户生产经营、创业担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助学等贷款,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显著提高。
央行测算,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可覆盖全部大中型商业银行、约90%的城商行和约95%的非县域农商行。
央行还特别指出,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并不改变稳健货币政策的总体取向。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为经济稳定增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降准的工具创新——以往的降准,多在一个星期内开始生效,而这一次央行不仅“定向”,而且有三个月的“时滞”。德国商业银行分析师周浩指出,这意味着短期之内如果不出现严重的金融风险事件,央行不会再调整准备金政策。市场的资金面紧张局面只能通过自身行为来调节,央行不会就此再度进行指导。
以下为央行通知全文: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
市中心支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根据国务院部署,为支持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可得性,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当前对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实施的定向降准政策拓展和优化为统一对普惠金融领域贷款达到一定标准的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政策。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将定向降准政策考核范围由现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调整为普惠金融领域贷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包括:单户授信小于500 万元的小型企业贷款、单户授信小于500 万元的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创业担保(下岗失业人员)贷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消费贷款和助学贷款。上述贷款数据采用人民银行调查统计部门统一口径的统计数据。
二、对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实施定向降准政策考核的金融机构范围包括: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
三、适用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定向降准政策的金融机构应同时满足以下标准:
(一)符合宏观审慎经营标准:上年三个季度(含)以上宏观审慎评估(MPA)评级均在B 级(含)以上。
(二)普惠金融领域的贷款达到一定比例。比例分为两档:第一档是上年普惠金融领域的贷款增量占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比例达到1.5%,或上年末普惠金融领域的贷款余额占全部人民币贷款余额比例达到1.5%;第二档是上年普惠金融领域的贷款增量占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比例达到10%,或上年末普惠金融领域的贷款余额占全部人民币贷款余额比例达到10%。
四、人民银行根据定向降准政策考核机制,于每年初金融机构普惠金融领域贷款相关数据采集完成后实施考核,按是否达标对其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动态调整。根据考核结果,对符合本通知第三条第一档所规定标准的金融机构,其存款准备金率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基准档基础上下调0.5 个百分点;对符合本通知第三条第二档所规定标准的金融机构,其存款准备金率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基准档基础上下调1.5 个百分点。2018 年初对普惠金融领域贷款的首次考核使用2017 年年度数据。
五、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继续参与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考核,达标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按低于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基准档1 个百分点执行。政策性银行、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继续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
六、自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定向降准政策2018 年实施之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定向降低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通知》(银发〔2014〕164 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通知》(银发〔2015〕327 号)中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实施的定向降准政策与本通知对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实施的定向降准政策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支行要严格按照政策标准做好辖区内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工作,并将全部金融机构相关基础数据及适用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定向降准政策的金融机构名单报备总行。遇有重大紧急情况,及时报告总行。请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支行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区内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有关外资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2017年9月29日
定向降准究竟释放多少钱?
李迅雷和姜超师徒二人的预测分别为释放7000亿和1500亿流动性,差异巨大。
中国央行今天宣布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并从2018年起实施。但分析师对此次降准释放了多少流动性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如李迅雷和姜超师徒二人的预测分别为7000亿和1500亿,差异巨大。其他的分析师也都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
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1500亿的主要是27日之后根据国务院的口径做的测算。而今天央行公布降准之后,分析师们给出的预测都在5000亿以上。二者数字上的差异其实表明,央行此次定向降准的力度其实远超出此前市场的预计。
1500亿是怎么算出来的?
那么,前后测算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
我们先看一下27日之后的测算。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对涉及小微企业贷款的银行定向降准”。在此基础上,海通姜超和国泰君安都测算将释放1500亿流动性。
比如姜超在9月27日发布报告推算:“按照8月末146万亿的非银存款余额,以及银行体系20%的小微贷款占整体贷款的比例,理论上对小微贷款定向降准0.5%可以释放1500亿左右流动性。”
而国泰君安的假设也是类似的:“截止2017年1季度末,中小金融机构存款规模为30万亿(存款总规模为160万亿),如果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假设全部达标,大约释放基础流动性1500亿元。”
由此可见,如果定向降准真的“面向所有中小型银行”,且“幅度在0.5%左右”,那么1500亿的测算其实是准确的。
央妈“放了个卫星”
但央行今天宣布的“定向降准”却与此前海通和国君的假设“大相径庭”。央行并不是直接对中小银行降准0.5个百分点,而是将降准分为两档:
第一档:凡前一年上述(普惠金融)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 1.5%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在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档基础上下调0.5个百分点;
第二档:前一年上述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0%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按累进原则在第一档基础上再下调1个百分点。
玄机主要在第一档,用央行自己的话说,1.5%的标准“适应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的实际投放情况”。再直白一点说,就是降准的对象从大家原来预期的中小型银行,扩大至“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也难怪中信证券把此次降准理解为近乎“全面降准”。
而央行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中,也恰好诠释了这一点:“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可覆盖全部大中型商业银行、约90%的城商行和约95%的非县域农商行”。
还记得刚才海通和国君提到的数据吗?中小金融机构存款规模为30万亿(存款总规模为160万亿)。如果30万亿的降准对应1500亿流动性,那么粗粗估算一下,存款规模翻了5倍之后对应的也就是7500亿流动性。
真实释放流动性:7000-8000亿
而后一个数字确实也和今天央行公布定向降准之后,各机构的预测相吻合:
郭田勇:5000亿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按照居民存款一百多万亿计算,降准0.5个百分点将释放约5000亿的流动性。
李奇霖:7000亿
联讯证券李奇霖、钟林楠解读称,此次定向降准保守估计释放大约7000亿流动性。本次定向降准幅度大,大行全覆盖中小行在90%以上。降准的目的一是对冲环保与去产能对中小负面冲击;二是放长钱,OMO只能向一级交易商投放,缓解中小金融机构对同业负债依赖。
连平:5000-7000亿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大多数商业银行应该可以达到1档(普惠金融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5%)标准,但是2档标准(普惠金融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0%)较难实现。目前以小微为主的银行有浙商银行、泰隆银行等。连平预测,本次降准将释放出约5000亿至7000亿的流动性。
李迅雷:7000-8000亿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粗略估算本次定向降准效果低于1%的全面降准,释放流动性在7000至8000亿左右,主要原因依然在于外汇占款不再流入后基础货币投放偏低,超储率长期保持在1.2%左右。定向降准可适当缓解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压力。
廖志明:10000亿
天风证券银行廖志明认为:大致测算,可实质性降低银行业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准备金缴纳比例70BP,释放约1万亿流动性,平均可提升上市银行利润增速约1.4个百分点。
可见,并非是分析师们的预测差距太大,而是央行此次公布的“定向降准”方案大大超出市场预期。而分析师们的测算平均值在7000-8000亿之间,这可能才是此次降准真实释放的流动性水平。华尔街见闻
首次“延迟性降准”意味着什么?
德国商业银行分析师周浩,
原文标题《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答记者问》。
央行终于降准,但这一次要等到三个月以后。这似乎又是一次工具创新——以往的降准,多在一个星期内开始生效,而这一次央行不仅“定向”,而且有三个月的“时滞”。总的来说,央行没觉得货币政策需要做多大的调整,央行认为要调整思路的是机构以及市场。
首先,这是一次“定向降准”,定向降准的标准是执行普惠金融的力度。央行先给予了绝大多数金融机构50个基点的降准——因为向普惠金融提供贷款达到上年增量或者存量的1.5%,似乎并不是一个难以完成的目标。但如果想拿到另外50个基点的额外降准,那么不好意思,央行也说了,这些机构是执行普惠金融有突出表现的机构——其向普惠金融的贷款需要达到存量或者增量的10%。这一个骤然提高的门槛,意味着央行并未实质性认可市场高呼的“降准之声”。
第二,目前市场存在的真正问题是“价格双轨制”,即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真正需要资金的非银金融机构跟普惠金融似乎沾不上边。换句话说,降准释放的资金不是为了解决(也无法解决)市场的流动性结构矛盾。
第三,央行既然已经“降准”,而且要到明年才能根据普惠金融执行情况才能正式实施,也就意味着短期之内如果不出现严重的金融风险事件,央行不会再调整准备金政策。市场的资金面紧张局面只能通过自身行为来调节,央行不会就此再度进行指导。
事实上,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已经显示出不愿意放松流动性阀门的决心,尽管市场一直对于各类流动性工具的使用有诸多揣测,但实际状况却显示,央行认为,市场的问题在于自身的杠杆,与其总量调控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这样的思路下,央行给予了市场一个“延迟降准”,某种程度上算是给大家一个明确的信号——货币政策不能解决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央行仍然认为目前的货币政策的核心是“去杠杆”,尤其在经济基本面并无恶化的状况下,央行找不到全面“降准”的理由。